做工作要讲究火候
刘兴旺
干事创业,贵在有节奏;治理施政,难在有分寸。这节奏和分寸,便是“快”与“慢”的辩证法,能否娴熟运用,直接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智慧与担当。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一道“佛跳墙”的文火慢炖与一道“鸡汤汆海蚌”的瞬时汆烫为喻,生动阐释了“做工作要讲究火候,分寸必须拿捏得当”的要义。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这绝非简单的速度选择,而是检验治理能力的核心标尺,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与未来。如何在“快”与“慢”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答案就蕴含在“当为则为,当止则止”的辩证智慧之中。抢抓机遇窗口,要跟得上“快”的节拍,拿出立说立行的果敢;涵养长远后劲,要耐得住“慢”的寂寞,下足滴水穿石的苦功。
当快则快,以雷厉风行的行动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快”是见微知著、洞察先机的敏锐,是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初心,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果敢,更是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从抢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新赛道,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产业链快速成型,到面对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困境,以“揭榜挂帅”模式集智攻关,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深刻诠释了“快”的精髓。“快”是抓住稍纵即逝的改革窗口,是解决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快”就是效率,就是机遇。看准了就一抓到底,部署了就立行立效,方能避免慢作为侵蚀发展良机。必须心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将使命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实处,才能成就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伟业。
当慢则慢,以久久为功的定力谋深虑远、筑牢根基。“慢”绝非拖延与懈怠,而是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是系统谋划、科学求实的严谨,是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的担当,更是静心沉潜、内化于心的通透。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国家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耐心,持续加大对基础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最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根基。在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慢工出细活”的定力,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锻造出一系列引领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慢”是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石,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担当。“慢”就是定力,就是质量。无论是制定影响深远的战略,还是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都需要静下心来,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慢功夫,筑牢根基、行稳致远。
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迟疑拖延,则坐失良机。在谋划“十五五”规划等重大决策时,我们尤需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将“快”的果敢与“慢”的沉稳融会贯通。一方面,保持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以“慢”的功夫谋深虑远、久久为功,确保方向不偏、根基稳固。另一方面,一旦目标和路径确立,就要拿出“慢不得”的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以“慢”求“快”,用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引领雷厉风行的执行落实;以“快”促“慢”,用立竿见影的实践成效为长远发展积蓄动能。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唯有讲究火候,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方能真正驾驭复杂局面,干成一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伟业。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