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企入村需要做到“五心”
夏捍东
持之以恒推进访企入村工作走深走实,党员干部需在“五心”上持续用力,访出实情,解决问题,改进作风,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牢记宗旨意识,不忘初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访企入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正了解企业和农村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发展问题。党员干部在访企入村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不能把走访变成走过场,更不能把调研变成“秀场”。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诉求。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摒弃“领导者”的心态,以“服务员”的姿态深入基层,真正倾听企业和群众的心声。要注重实际、注重实效。始终将访企入村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及时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倾听民声呼唤,付出爱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访企入村的关键在于倾听,而倾听的前提是怀有爱心。只有怀揣仁爱、关爱之心,真心实意地关心企业和群众的疾苦,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主动贴近群众。深入园区车间、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家庭收入等情况,及时掌握其所思所想所盼。做到换位思考。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可能涉及政策执行、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多方面因素,党员干部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不能简单用“政策不允许”“条件不具备”来搪塞。建立情感联系。访企入村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要形成长效机制。党员干部可以通过结对帮扶、定期回访等方式,持续关注企业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及时跟进解决实际问题。
接受批评监督,诚恳虚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党员干部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把群众的批评建议当作改进工作的动力。在访企入村过程中,面对企业和群众的批评意见,是虚心接受还是敷衍塞责,直接关系到访企入村的成效。畅通反馈渠道。既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也鼓励群众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随时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正确看待批评。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做到立行立改;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耐心解释,争取理解;对于工作误解等情况,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及时澄清,避免矛盾激化。建立整改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一听了之”,而是要建立相关整改机制、明确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宣讲解读政策,保持耐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共识的工作,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访企入村不仅是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宣传政策、凝聚共识的过程。当前,许多惠企利民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和群众不了解、不会用、用不好。因此,党员干部在走访时,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读,确保政策红利真正落地。一是“精准滴灌”。不同企业、不同村情,其适用的政策不同。对科技企业,要重点宣讲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对农业合作社,要重点讲解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政策。二是“通俗易懂”。政策文件往往专业性较强,党员干部要善于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避免照本宣科。三是“跟踪问效”。政策宣讲不能“一讲了之”,要关注企业和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对于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及时协调,加以解决。
解决复杂问题,坚定恒心
访企入村过程中,有些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如企业融资难、农村土地纠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不是一次走访就能解决的,需要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推动解决。建立问题台账。对于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要分类梳理,形成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路径,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形成联动机制。许多复杂问题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上下同向用力。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问题,需要协调金融办、银行、担保公司等单位合力解决;对农村反映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需要交通、财政、乡镇政府共同推进。坚持长效推进。对于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制定阶段性目标,定期督导,确保问题不搁置、不拖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啃下“硬骨头”,让企业和群众看到希望。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