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大胆干事
段晓赛
大胆干事并不是“蛮闯蛮干”,而是按照大处着眼定下的战略、实事求是探索的规律、调查研究掌握的办法,心无旁骛大胆干事、聚精会神合力攻坚,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担当作为、书写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这既是通过为基层减负减压的方式关心关爱干部,也是从鼓励担当作为的角度严格要求干部,让广大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更有心气、充满动力、具有威信。
当前,各地各部门持续落实党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要求,在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关键症结上系统施策、精准发力,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和动力进一步激发。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少数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能力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有的“消极应对”不愿干,面对工作安排或群众诉求,口头答应快、实际推进慢,常以“缺人、缺钱、缺资源”等客观条件不具备为由消极拖延,实际上是以“口头承诺”规避当下压力,用“客观理由”拖延实际行动。有的“本领恐慌”不会干,对群众的“真实诉求”“利益关切”“情绪状态”缺乏深入调研,习惯用老办法解决问题,凭想当然处理事务,特别是在处置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复杂问题时方法简单粗暴,这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损害干部威信。有的“怕担责任”不敢干,在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争资争项、民生改善等重点改革攻坚中不敢试错、躲闪回避,奉行“多干多出错、出错会追责”的明哲保身哲学,不敢尝试新事物、提出新想法,怕摔碗就不洗碗,怕出事就不干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基层难题的破解、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群众利益的守护,进而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挫伤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打铁必须自身硬,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战略,必须把党性修养转化为内心的理性认同,想问题办事情有共产党员的“大气魄”“大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和公平正义的保障;小处着眼是战术,要练就精准精细的干事本领,把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件“小实事”办得扎实、力求圆满。要培育“研究思维”,提升“创新推动”能力,将“本领恐慌”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跳出在办公室“拍脑袋”决策的舒适圈,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既“身入”又“心入”,把客观情况摸准,把政策精神吃透,以务实精准有效的办法创新推动工作。要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按规矩办事,对法律法规明确的事项,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又要按规律干事,对未作禁止性规定的事项,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以改革评估备案制度为契机,打消干事担责顾虑,实事求是大胆闯、大胆干。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胆干事并不是“蛮闯蛮干”,而是按照大处着眼定下的战略、实事求是探索的规律、调查研究掌握的办法,心无旁骛大胆干事、聚精会神合力攻坚,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担当作为、书写新篇。
让基层干部大胆干事,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支持。要在“减负”上发力,进一步明确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要在“赋能”上下功夫,给予基层更多资源和权限,促进事和权相统一,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好事”多让他们去做、“好人”多让他们去当。要树立鲜明的干事用人导向,把“实干、担当”作为组织识别、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和内容,让能扛事、会做事、敢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对“避责、躺平”的干部及时提醒、坚决调整。要严管厚爱干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既健全制度机制“事前撑腰”,又容错免责“事后补救”,让干部干事的底气更充足、拳脚施展得更开。同时,还要搭建多元交流学习平台,拓宽基层干部成长空间,在生活上解决好“另一半”“下一代”等现实问题,让广大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大力度攻坚、豁出去干事。
(作者系湖南省涟源市委书记)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