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胡 静 徐弘源
●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革命军人担当强军伟业、矢志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源泉
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在全民族救亡图存洪流中淬火而生,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以血肉之躯和铮铮铁骨浇筑而成的不朽精神丰碑。它既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革命军人担当强军伟业、矢志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源泉。
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中华五千年文明涵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理念熔铸民族血脉,“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响彻神州大地。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悲愤觉醒,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团结抗战,深厚家国情怀构筑了伟大抗战精神最深沉的文化根基。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共产党人以钢铁信念引领胜利方向,奠定了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政治基石。习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开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血与火交织的艰苦战斗中,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浩气长存,杨靖宇吞草根棉絮血战到底,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万千将士以其铮铮铁骨共同铸就民族不屈的脊梁,为伟大抗战精神写下生动注脚。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踊跃支前,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遍地开花,汇聚成抗击侵略、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凝聚成伟大抗战精神的制胜伟力。伟大抗战精神,同样也辉映于人类正义事业的浩荡洪流。白求恩、柯棣华跨国援华,苏联志愿航空队血洒长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道义同心、命运与共,使伟大抗战精神映照出崇高的国际主义光辉。
伟大抗战精神,在万众一心中激荡磅礴浩气,于浴血鏖战中彰显精神伟力,是中华民族克敌制胜的深层密码。它构筑了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生死存亡之际,超越地域、阶层、政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四万万同胞紧密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并肩御侮,熔铸成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它激发了血战到底的不屈战斗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中国军民以劣势装备对抗强敌,以血肉之躯谱就英雄壮歌。抗日战场上,处处激荡着视死如归的凛然气节和钢铁意志。它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力。纵使牺牲惨烈、条件艰苦,中国军民始终信念如磐、顽强战斗,这种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磨砺出的愈挫愈勇的民族韧性,正是对保持持久抗战战略定力的生动诠释。它孕育了曙光在望的必胜信念力。基于对战争正义性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复兴历史大势的坚定认知,中国人民始终葆有“中国不会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坚定信念,《黄河大合唱》的激荡、《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在至暗时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成为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它彰显了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烽火远去,精神长明。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璀璨篇章,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砥砺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征程的永恒火炬。
伟大抗战精神,在赓续传承中绘就强军长卷,于时代洪流中激荡复兴大潮,是新时代强军兴军的磅礴动能。筑牢信仰之基,熔铸忠诚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伟大抗战精神昭示的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革命军人要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将对党的赤诚忠心落于保家卫国的强军实践,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锤炼血性胆魄,锻造精兵劲旅。要深刻学习体悟抗战英雄的精神品质,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深化实战实训,锻造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钢铁雄师。砥砺奋斗意志,锤炼过硬作风。传承东北抗联爬冰卧雪、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传统,在练兵备战中吃苦耐劳,在科研攻关中敢啃硬骨头,以过硬作风和昂扬斗志推动新时代强军事业稳步向前。汲取创新智慧,锐意改革强军。抗战时期的许多战法创新,都是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态势下主动求变、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新时代革命军人当主动研究这一时期的战史战例,从中汲取战争指挥艺术的精髓,掌握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的普遍规律。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新形态,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全面提升科技素养和联合作战能力,创新战术战法。坚持军民一心,汇聚制胜伟力。要深刻感悟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发挥自身作用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以实际行动诠释对人民的大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奉献。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