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画卷
刘林
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历史转型时期,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城市体系,成为主动顺应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演进性,擘画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布局,推动城市发展与治理体制机制变革。
回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破解超大规模人口城市化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空间承载。重点在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遵循客观规律,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人口和经济向优势区域集中,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硬件支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关键抓手,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也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特大城市的 “大城市病”,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全面提高城市安全运行保障水平。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与治理体系重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运转更智慧、更高效。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软实力支撑。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战略纵深。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破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阐释了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同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供给格局,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要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此外,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兜底保障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空间支撑。要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同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使城市和乡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深刻揭示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重要任务,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保护,留存历史肌理、空间尺度与景观环境。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使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滋养。要将文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塑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城市风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培育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重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为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教授)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