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表时间:2025-03-18 来源:党建网

魏崇辉  夏 洋

人民是教育事业的出卷人,也是教育事业的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教育事业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服务人民、教育为了人民、教育依靠人民、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明确了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突出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强化战略引领、支撑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协同融合,坚持自主自信、胸怀天下。必须时刻坚守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将教育公平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作为基本导向,做到教育目标的设定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人民的参与、倾听人民的声音。要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通过提高普惠教育质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人民素质水平。

扩大教育公平惠民受益面

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扎根人民实际需求之基,以群众教育期盼为导向,将民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核心基准和服务民生的根本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在提升教育普惠性上,为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应当加快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包容性教育策略。在提升教育可及性上,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强师资队伍,推动院校高质量发展。在提升教育便携性上,要利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公共教育服务,同时注意适配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技术定制方案,有效弥合教育鸿沟。

完善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于改革实践全过程,为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与优化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二是要提供政策法规支撑。通过立法保障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高质量推进教育政策和法治工作深入落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三是要加大相关财政投入。增加教育建设的合理预算,完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其他激励措施,同时加强对教育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得到合理有效使用。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是破解教育公平结构性矛盾的必要之举。为实现教育的公平与优质发展,推进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开展“国培计划”“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等,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通过东西部教育协作、国家专项计划平衡区域资源分配;建立学校联盟,推动优质师资、课程资源共享;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二是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趋势等因素,利用大数据监测教育资源供需,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

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优化教育成果共享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成果的均衡性扩散,让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活教育公平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成果共享机制的建构方式重塑,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能。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加快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逐步树立起数字职教服务理念,夯实全民终身教育的数字化基座,升级智慧教育平台并加强数字职教资源的开发与供给,提升公众数字化素养。同时,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推动教育数字化为“双减”赋能,实现教育“轻负高质”“提质扩容”。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终身学习能力培育破解减负与提质的结构性矛盾,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

(作者:魏崇辉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洋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网站编辑:孟雅睿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