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韩宝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关系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特殊国情的深邃思考,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系统部署和科学谋划。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聚焦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点举措、关键环节、重要单元,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郡县治,天下安”。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县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县城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县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发挥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载体作用,重点是加快提升县城对现代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力、支撑力和承载力。发挥规划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优化城乡建设规模和密度,推行大空间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空间安排及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农村治理能力为突破口,加快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消除农村社会性发展差距,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辐射,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县域富民产业是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县域富民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统筹推进县域产业空间合理布局、融合发展、人才汇聚,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坚持以农民充分参与价值创造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导向,尊重富民产业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及首创精神。坚持县域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提升县域产业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通过县域产业规模升级和质量提升,带动乡村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创新产业融合形式,依托数字化技术革新赋能农业产业形态革新,开发产业融合的数字化资源与实践。挖掘不同县域特有资源禀赋与文化优势,探索以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县域内富民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要素流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破除城乡要素联动现实困境,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资源要素在城乡区域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新型数字技术在促进城乡要素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要素组合配置,提高城乡各生产要素契合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土地流转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激发土地要素活力,促进土地要素双向流动。城乡间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创新“乡—城”劳动力流动机制和“城—乡”劳动力流动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力结构优化功效。盘活资本市场,健全政府转移支付分配机制,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入乡,推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乡村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赋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
网站编辑:王寒